港台用戶洞察-社群媒體篇

CJ Wang
May 24, 2022

--

有不少身邊的朋友,正思考跨境或香港生意,免不了都會牽涉到「社群經營」。我的經驗是,面對變化很快或陌生的環境,有數據,才能判斷平台的經營策略啊.

2021年各社群媒體平台使用人口數,每季變化趨勢圖

此篇透過SoWork整合租用的市調資料庫,進行社群媒體的專題研究,目標族群設定為16–65歲台灣、香港人,設定區間為2021整年度,以觀測不同的消費者行為維度與數據,洞察台灣、香港民眾在FB、IG、Twitter、LinkedIn、抖音、Pinterest、Youtube等不同社群媒體上的使用習慣,以之做為兩地社群經營上的參考,相信對不論身為老闆或營銷人員的你,都能有些幫助。

同樣的,先統整幾個重點,各平台的趨勢分析也會詳列如下,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多看看。

從不同面向,分析社群媒體的使用行為

品牌內容很重要,不要只在乎KOL

在使用社群媒體的原因上,香港人較多是為打發時間(47.5%),台灣人則多為聯絡親友(57.4%)。推估因香港腹地較小,聯繫親友較為方便,所以打發時間較為是使用社群的主因。而「為了追星」的比例,兩地都約只有22%左右,相較「看品牌趨勢」、「購物」都來得少。從此數據來看,許多人還是樂意去看品牌內容的輸出,所以做好品牌的專業跟內容還是有很大的價值,不用將所有的資源心力都傾倒在KOL的合作

積極求外力合作的同時,品牌內容也應兼顧。

使用社群媒體的原因

影片當道,貫穿不同平台影響力

不論在任何平台,「看影片」已幾乎是用戶的行為首選。當然,在不同平台的影片作用性不盡相同,但製作影片仍是品牌必做之事。

FB香港使用人口下降較少,台灣較善用系統功能

FB在香港的使用趨勢變化雖然有高有低,但還是會回穩;台灣使用人數高,但有逐步減少的趨勢,人口數下降的比香港還快。在使用系統功能上,台灣較善用社團、結合chatbot等外部資源使用Messenger等功能,香港則相對使用度少,較為被whatsapp給整合取代。

IG香港使用人數穩步上升,功能使用率也較多元

兩地應用IG的人數比例相當(皆約45%),香港的使用人數逐穩上升,台灣則逐步減少。在我服務的經驗裡,許多客戶在看到新竄起的平台或功能,總會考慮是否要大舉進攻,但以台灣用戶很容易驟變的情況下,進攻力道的快慢衡量是需要先行討論與研究的。使用IG的功能上,香港每個功能的使用率較為平均,台灣則主要在「看影片」,REELS(輪播短影片)剛開始被使用,完整數據資料出來後再跟大家分享。

Twitter:兩地滲透率相近,下滑後未見起色

兩地在使用Twitter的滲透率相近(皆約12.6%),香港在2021年有較多的事情發生,所以在2021年前期的關注情緒較高,但熱潮過了,用戶還是回歸到其他平台中,推測2022年因NFT熱潮,仍會有些人會去Twitter關注消息。從品牌觀察的角度來看,Twitter目前並非很穩定的平台,前陣子Elon Musk的收購雖曾帶起Twitter的討論度,但不久後用戶使用平台的習慣仍回歸於FB、IG。

LinkedIn:⾹港的渗透率較⾼, Q2及Q4最活躍

LinkedIn在香港的使用人口約8.1%,台灣只有4.1%,第二季與第四季使用人數都較為活躍,台灣在第四季的回升尤為明顯。在使用目的上,香港使用的目的很明確,主要是為了找工作,較少產出內容;台灣則較多是在追蹤公司,或是外商工作的中高階級者,會去追蹤老闆動態以保持連結,並分享品牌在國外發生的事。

抖音:台灣強勢發展,香港較不穩定

在台灣,主流媒體較不會報導抖音的訊息,但其發展仍很強勢,疫情後就未見下滑跡象(15.1%);香港則因受政策影響,發展較不穩定,普及率也不高(12.4%)。雖然用戶看短影片的接受度高,但並非就是直指抖音,故應先做好影片內容,再來佈局平台策略。

Youtube:使用人口成長快,頻道維運比廣告放送更重要

在使用人口上,台灣將近有69%,香港則有63%,已近乎於FB的使用率。以目前服務的兩個品牌來看,知名速食品牌是靠自身影響力去支撐官方頻道,另一個電器品牌則是靠自己產生的內容去支撐頻道,這兩者都以內容進行Youtube的平台維運,而非只是廣告放送。在半年的運作下,從廣告成本或續看率觀察,兩者都有很不錯的表現。

Youtube的品牌頻道維運,不能只是廣告放送。 (圖片來源:Pixabay)

提供我的經驗分享,一年基本可捉200–300萬的預算(含媒體預算等),定時定量一個月一支影片左右,觀看完成率40%-50%是我們目前服務的門檻。若是與KOL合作的十分鐘影片,觀看率大約是20%-30%,CPV(每次觀看成本)大約0.01到0.1美金,算是還不錯的表現。

在此概念下,若經營社群,比起做抖音的投資,其實更值得投資在Youtube去做長尾內容。只是,該如何在一般預算內,能有定時定量的產額,則是必須謹慎思考的事。

洞察系列講座的回放影片:

以上,是港台人群社群使用行為趨勢,資訊很多,但也只是社群經營前端觀測的一小部分,應用不同的品牌將會有更有趣深入的化學變化,若想進一步了解,歡迎來找我們聊聊。

SoWork: Data in, Insight Out.

整合44種以上市場情報數據庫,為客戶搜集市場情報.服務項目包括競爭者分析、市場分眾建議、網紅建議書、消費者輪廓人物誌、口碑監測報告、競爭指標電商銷售量預估等.

sowork.tw

#sowork摘星# SoWork洞察報告#品牌#數據為王

--

--

CJ Wang

待過11年的奧美,現為SoWork行銷顧問創辦人,主要為客戶進行手把手顧問諮詢、數據洞察服務還有長期的行銷技能培訓課程,近期內容為WebSummit中,內容行銷趨勢與方程式的分享,邀約、商務洽談,請聯繫cjwang@sowork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