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mber-only story
屆退年齡不重要,屆退心態才影響重大.某些公務員或政務官,不論做得好壞都能保住飯碗時,就知道所謂的兩兆雙星、產業創新很難成功;回到企業界,如果轉型成功與否,並不會直接影響決策者的生計,而是他下一代人的生計,那對他而言,搞清楚轉型在幹嘛的意願就大幅降低了.
轉型是個起點終點都模糊的過程
轉型非易事,因轉型的原點、中途點和終點很模糊.運氣好的人,身處於一個老闆和領導階層對於原點、中途點和終點都很清楚的公司,跟著明確的方向前進,做好自己該改變的事,與組織一起邁向下一個里程碑,漸漸地,就會走向數位轉型的終點.(這裡所謂的終點,只是一個中途點,而不是永久停留下來的位置)
有趣的是,我從沒看過以上這麼理想的狀況.大多數的組織,都是不清楚轉型的終點在哪.在老闆的號召之下,任務小組或每個同仁都接獲到要轉型的使命,然後大家各自提交轉型的計畫,最後緩步形成一個轉型的行動計畫.
還有些組織,連現況缺什麼都不知道.這句話當然不代表每個成員都不知道自己缺什麼,而是每個成員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不同,認知不同時,反而耗損很多時間在內部討論歧異,就不會凝聚成改變的動力.造成調整過程當中,各方意見都是意見,各方共識不是共識,各種行動產生不了行動力.
需要領導人的手感和決斷力
當一切戰況很混沌的時候,要能果斷下判斷、帶著沒有共識的團隊前進,領導階層的手感和決斷力就很重要.
1. 手感的重要性:
轉型的過程是因應市場的需求而產生的行動,市場的需求就從第一線的團隊成員而來,他們每天被問到什麼問題中,有哪些問題他們能迎刃而解,有哪些問題是求助無門?這時候,”領導階層“能否感受到”底下的人“每天被困擾的問題?這種感同身受格外重要.
例如:組織雖然一直說要轉型成一個單一窗口的整合性服務,也安排很多課程給第一線的業務同仁,從行天宮講到外太空,社群行銷、媒體採買、顧客關係管理、聯盟行銷等等的內容,無一不帶到.希望當客戶問單一窗口任何問題時,這個窗口都能輕鬆應對.
事實上呢?完全不是這一回事,每一堂課的老師,都是經過多年的經驗才能累積出一套操作的心法,也才懂得如何應對客戶各種需求.怎麼可能透過一天或半天的時間,就讓成員們熟悉不同面向的常見問答呢?
當主事者是屆退心態時,就會認為自己的待辦事項已完成,先用理論上大家應該要了解各種知識的順序和步驟,慢慢地安排各界專業領袖來講課,每雙週或是每個月安排不同講師來一一解答,就能讓大家朝向轉型的方向前進了.
可是,老闆,你知道嗎?我是每天都被問題追著跑耶.
老闆不知道,因為老闆已經不在第一線了,老闆不用承受著每天早中晚被客戶逼著催生出成效的壓力,老闆的焦慮感不來自客戶每天的壓力,屆退心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