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Work對香港市場,也是小有研究的,此篇文章整理SoWork各種可公開的香港情報,提供各位行銷決策者參考.
工商時間:SoWork由一群創業者、內容企劃、4A代理商、經濟專長、心理專長的熱愛數據同好者所組成,熟悉於44種以上的外部數據庫,能協助品牌掌握在地洞察,數據庫涵蓋包括台灣、香港、中國與英語系國家,可做不同市場的者研究.
HK Netflix User Persona

SoWork洞察報告 香港社群媒體行為趨勢
SoWork香港用戶洞察 態度價值觀篇
SoWork香港用戶洞察_通路造訪行為轉變
0608_香港用戶洞察_媒體使用趨勢
0615_香港用戶洞察_遊戲行為偏好
香港洞察報告:科技品牌銷售漏斗分析排行榜
無論哪一個代理商的傳播架構,用戶輪廓(Persona)一向是推廣企劃的第一個工作,前兩週,我終於決定放下雜訊,整理一份Persona的框架,就姑且稱它為SoWork Persona吧!這個用戶輪廓的目的,是在提供行銷人員進行推廣計畫和媒體佈局之用,你也可以自己做,透過SoWork做,可以有十足數據感.

以下簡單分享這個消費者輪廓.我想要從客戶打算操作的面向,包括品牌形象、網紅、口碑操作、新聞媒體等等,從這幾個面向,建構SoWork給行銷人使用的消費者輪廓.
備註:以下,建議要透過多元數據庫,建構用戶輪廓,才能避免自己的偏見.
第一部分:基本資料
基本資料通常是用來投遞廣告條件時,必備的幾個條件,其內容包括年齡、性別、興趣鎖定、偏好的品牌、工作內容、婚姻狀況、小孩數等等資料.
第二部分: 品牌行銷所需數據
此部分須針對消費者願意互動的品牌形象,進行數據的探索,基本需具備的數據來源包括以下兩點:
- 品牌形象:用戶願意與哪類型的品牌形象互動呢?
- 品牌擁護:品牌要做什麼事情,才會讓他願意推廣我們?
就品牌形象的數據探索,可以從市調數據庫中,了解特定用戶所偏好的品牌形象,其選項包括創新、年輕、可靠、潮流、傳統等數十個選項.另外,也可從口碑數據庫中,觀察用戶究竟喜歡跟哪種類型的內容互動,也就是將討論度較高的品牌屬性內容(非產品促銷內容),進行不同內容的貼標,再進一步分析不同標籤的內容,其成效表現,就可進一步了解用戶偏好的品牌形象,是屬於哪一種.
就品牌擁護的探索,也可透過市調數據庫,了解特定用戶,會因為以下哪種原因而擁護一個品牌,其原因包括:傾聽消費者意見、展現企業社會責任、環保意識抬頭、促銷優惠、具備顧客忠誠計畫等等原因;同時,也可透過口碑數據庫,調閱過去一年分享度較高的同產業內容,進行深入的分析比對,當然,這也必須排除掉產品貼文,純粹就品牌形象而言,品牌在進行哪些品牌形象的宣傳,能得到較好的效果,就可以直接送數據分析得到結果.
第三部分:產品溝通點
對大多數的品牌而言,產品溝通總是優於品牌溝通的,經過多年的媒體投放後,總是會困擾於如何發展獨特的產品溝通切角,這時候,就會著重於口碑數據庫的分析,主要分析項目分為以下兩點:
- 產品情境:從相關產品的討論熱詞中,可以看看,究竟產品平時都跟哪些詞彙連結在一起,有哪些情境類型的詞彙,是消費者平常有在使用的情境,卻是競爭者尚未使用過的?
- 詢問點:在網路上,無論真假,許多類型的產品都會有網路求助文,也就是那些用問號結尾的文章,因此,分析團隊可以善加歸納這些「未被滿足的需求」,就從中找到產品可以滿足的需求點.
第四部分:行銷接觸點
當透過品牌和產品的研究,將溝通切角釐清得差不多的時候,接下來的研究,就是要建構出適合投放的媒體平台.
4.1 媒體大調查:
媒體調查的目的,在於掌握目標族群在線上線下的媒體使用習慣,進一步可以調整自己的媒體佈局,檢視自己是否太過偏重線上或線下的媒體.就媒體大調查的分析角度,我會分為以下三個角度調查
- 快速瀏覽的媒體:每天花30分鐘到2小時的媒體有哪些.這裡面,還可分為閱讀媒體、耳朵媒體等類別
- 深度瀏覽的媒體:每天會花超過2小時以上的媒體有哪些.從這些清單,可看到哪些媒體適合做教育型的內容,或是也可針對這些媒體,進行多頻次、不同時段的溝通,增加品牌在消費者的潛意識印象度.
- 認識新品牌的管道:當您是個新創立的品牌,或是要進入新市場的品牌時,特別要研究其用戶發現新品牌的管道,究竟是透過親友介紹、搜尋引擎,或是透過展示型廣告?這些比重的分配,相當有助於品牌在佈局新市場時的預算比重.
4.2 新聞媒體排序:
新聞媒體常常都是製造話題的起源點,藉由媒體置入,可以為品牌帶來初期的口碑聲量.
新聞媒體排序,可透過網站流量監測工具或是市調數據庫,掌握特定族群在不同新聞媒體的使用比例,也好協助品牌判斷新聞置入的優先順序.
4.3口碑重點排序:
當你有打算做網路口碑時,就可透過口碑監測工具,先行了解相關議題的聲量來源,知道該優先置入的口碑論壇有哪些.只是,這一塊比較難以分眾,皆會是同一個話題導向.
4.4網紅建議:
- 網紅類型:網紅已經是現在人人必做的媒體組合之一,透過數據庫調研,可以知道人們所追蹤的社群媒體帳號類型,是否會隨著疫情或社會脈動有所變動.重新審視目前的網紅佈局是否有需要調整之處.
- 人選參考:了解類型後,也最好能附上人選參考的示意,更能方便後續行銷人員找尋人選時的操作使用.這時候,看是找哪個國家的人選清單,就需要搭配不同的數據庫.台灣有KOL radar、Qsearch等數據庫,國外有HypeAuditor、IQdata等數據庫可運用.
4.5 社群媒體使用:
社群媒體平台的使用狀況,在不同目標族群中,真的有會不同的表現,前陣子最常看到的現象,就是大家都一窩蜂衝向Instagram,但經過數據研究後,才發現,目標族群其實很少在Instagram上面,反而是Youtube 和Facebook仍然是目前重要的平台.
在此同時,也可研究用戶在Facebook、Instagram、Youtube上的行爲類型,他們是會看影片、滑限動、加入社團或是找尋新產品呢?從此行為類型,也可進一步研究不同平台的定位和使用目的.
第五部分: 購物因素
5.1 通路選擇
目標用戶常使用哪個電商或實體零售通路,會是通路佈局當中,不可或缺的數據庫,從電商選擇和零售通路的佈局中,可提供行銷者掌握優先佈局的通路選擇,近一步比較不同通路的合作條件,而採取完整的佈局規劃.
相關數據,可從未來流通研究所、市調數據庫或是網站流量的數據監測數據庫,都可以獲得類似的觀察.
5.2促購條件:
市調數據庫中,有個條件很適合研究,就是用戶最終買單的原因,其中包括免運、顧客忠誠計畫、折扣等不同條件,當你掌握這些買單的原因時,可以重新設計導購頁面的銷售訊息,對於優化銷售漏斗的最後一哩路,也會很有幫助.
結語:
用戶輪廓有許多種類,用途上,也有許多分法,數據來源,也有許多門派,SoWork設計的用戶輪廓,主要是設計來作為行銷推廣之用,藉由掌握這些輪廓後,可讓行銷人員,進行下一步的年度策略規劃參考,通常,按照產業的變動速度,也會分為每季更新追蹤或每年檢驗之用.
研究方法比較:
通常以上的內容,也可以透過焦點訪談,透過部分的族群,蒐集到以上的數據,只是當你需要的,比較是大數據的量化研究,而不是深度訪談結論時,SoWork大數據的研究方法,應該會是你的首選.
焦點訪談針對一個族群,5–8位的受眾訪談,收費大概在5–13萬不等,可以獲得相當精準的特定議題反饋,例如新產品的口味、包裝視覺的反應或是標語的反饋.透過大數據的報告,或許不會有這麼精準的客製化數據,但每個一族群約在新台幣10萬的收費,可以理解到媒體佈局的企劃方向,當你要面對陌生市場,進行行銷佈局時,這個費用,是應該要被投資的.
而且,透過大數據的好處時,當你在研究過程中,有任何想要深入研究的討論點時,都可以由分析師再回到數據庫中,為您找到適合的數據資料,重新驗證.而當你是透過焦點訪談獲得數據時,需要很早期將所有的數據研究命題都定義好,如果不小心走錯了,是很難重新再來一次的.
SoWork官網數據洞察: sowork.tw
有興趣建構品牌的人物誌,請洽sowork@sowork.tw
疫情來臨時,多數品牌都會需要時間,猶豫自己的通路佈局,但消費者可不會猶豫.按個按鍵,就可以甩掉你.SoWork香港洞察報告第三期,研究在疫情來臨的這幾個季度中,香港消費者通路行為的改變,若你的消費者正在改變,那你最好快一點.

這次的數據庫,也是經由市調數據庫的每季追蹤調查,從中探索香港用戶的通路行為調查,完整的報告內容,可參考文末的連結,以下為主要的三個發現:
1. 嬰兒用品線上購買需求增加
在線上購買人口增幅排行榜中,2021年的四個季度裡,嬰兒相關用品佔據了整個季度的排行榜,其需求人口直至第四季,增加了200%以上。嬰兒產品相關品牌可以思考用季度切角做監測,即使非嬰兒產品的業者,也可考慮做跨界口碑的合作活動,藉以增加產品的宣傳熱度。
有不少身邊的朋友,正思考跨境或香港生意,免不了都會牽涉到「社群經營」。我的經驗是,面對變化很快或陌生的環境,有數據,才能判斷平台的經營策略啊.

此篇透過SoWork整合租用的市調資料庫,進行社群媒體的專題研究,目標族群設定為16–65歲台灣、香港人,設定區間為2021整年度,以觀測不同的消費者行為維度與數據,洞察台灣、香港民眾在FB、IG、Twitter、LinkedIn、抖音、Pinterest、Youtube等不同社群媒體上的使用習慣,以之做為兩地社群經營上的參考,相信對不論身為老闆或營銷人員的你,都能有些幫助。
同樣的,先統整幾個重點,各平台的趨勢分析也會詳列如下,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多看看。
在為客戶做品牌服務時,通常都會從最基本的需求問起,但在互動的過程中,會發現市場上有許多品牌的相關文字,彼此定義或有重疊,但實在不容易搞清楚,以致對目的性的達成溝通會產生許多誤解,或是無法聚焦。

這篇文章會帶大家認識在建立品牌時,常用到的13個專有名詞,希望能讓大家在面對企業內部共識、外部顧問溝通、代理商需求時都能有所幫助。
一、品牌研究:
透過企業內部資料盤點、消費者調查、市場調查、產業研究、資料分析……等根據科學化的市場現況以及各項指標評價,洞察消費者對品牌的全面體驗,幫助企業做出營運決策。透過品牌研究,可以協助新品牌找出市場缺口與發展策略;已發展成熟的品牌,則可瞭解自家品牌目前現況,調整或優化品牌經營策略。
二、品牌差異化:
企業將產品在功能、文化、個性上與競爭品牌的賣點和市場位置做區別,以與市場不同的策略方向,建立產品在消費者心中不同的位置。
三、品牌定位:
在品牌的文化與個性上有清楚的商業性決策,也就是指品牌形象、產品在目標市場中所處的位置。比如炎炎夏日口渴時會想到可口可樂,讓消費者在需求產生時,可以立即想到你的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