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算去年的人生.有四分之一的時間都站在講台上,今天開春,這兩週,我刻意安排很多聽講的課程,讓自己從另一個角度,感受聽眾的心情.
多數老師都很會講實際案例,不是客戶案例,就是個人經歷,有的為了要讓自己看來很厲害,就會只講光鮮亮麗的部分,有些老師,會把成功和失敗的過程都娓娓道來.
我聽了幾堂課,感覺到多數的老師,都很會講自己專業的案例,但我依稀覺得,可以再補充多點有笑點的故事進來,會讓聽眾更有喘息的時間.
演講本身很吃節奏,我的經驗是,在無法實作的情況下,要讓聽眾吸收得好,同一套理論架構,可以用三種方式重複述說,比較能讓你想傳達的中心思想:
- 正經八百的理論基礎:透過理論架構,可讓學員回去可以重複練習,知道自己的系統性思維和架構中的各項定義.
- 被應用的故事案例:用理論架構解說一個實際案例,明確地說明當時案例發生的時空背景,讓學員可以置身於該情境之中.例如,當我接到床墊案例的第一次見面時,是在2020年3月的一個下午,前一天被安排到他們超級大的旅館房間中,享受一個30坪但怪聲不斷的夜晚,當天睡覺時,電視還自己打開.在沒睡飽的情況下,隔天早上就步入客戶會議室,開始聽他的狀況,然後開始運用這套架構企劃整個傳播行銷案.
- 跟演講主題有關的笑話梗:我會反覆地尋找笑話梗,讓簡短的笑話梗,可以比較無縫地置入到理論的前面或後面,讓聽眾從嚴肅學習的心情當中,快速地理解核心概念.
其實,聽眾要能在這麼短時間內,完整吸收到數十年的功力,是真的很不容易的事情,所以笑話梗的安排,等於是聽眾吸收知識過程的潤滑劑,讓很乾的乾貨,可以比較容易的置入到腦海中.
我個人準備笑話的方式大致如下:
- 廣泛吸收笑話和筆記:我很常看脫口秀或是相聲,而且一個段子會反覆聽很多次,然後開車的時候,一直模仿對方的口吻和邏輯,確定自己有記住這個梗.
- 自我練習:我就會把笑話梗,放到演講中的簡報當中,並且在洗澡、上廁所或是開車的時候,開始反覆練習這個梗,確認前後邏輯的串連是有意義的,也確認自己講起來,會很像是自己發生的故事.這個自我練習,包括到停頓的節奏、手勢、腳步、站立的位置等等,都會是在自我練習階段就先安排好.
- 組內練習:接著,我就會找團隊來練習簡報,就算我們演講很多場次了,到現在為止,演講前,我們每份簡報都會內部重新對焦兩次以上,準備的包括整體邏輯、時間安排、預期學習、笑話鋪陳、案例更新還有互動模式.所以,我就會在這過程中,不經意地放入我的笑話,確認是好笑的,並且,會為了不同的聽眾,置換不同的場景.
- 準備物件:有些笑話要搭配一些畫面或是物件,才會更好笑,這時就會請同事幫我事先準備好相關的圖片或是物件,確認我在講到該片段時,可以發揮到笑話最好的效果.
- 正式上場:接著要上場前,就要看看自己的簡報筆,是不是有連接順暢,連接不順暢的簡報筆,會讓整個笑話快速破梗,完全不好笑.所以我一向都是拿自己的簡報筆,才能確保我自己的上下頁節奏,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. 同時,我也會在演講一開始時,先丟一些笑話梗,確認聽眾的口味,然後再決定要搭配哪些笑話.
- 檢討優化再吸收:最後,就是淘汰掉不好笑的梗,然後重新調整自己要吸收的笑話梗,繼續優化.
搞笑,我們是認真的.是必須要好好吸收各方的知識,才比較容易讓一個演講,快速地產生互動,而不會是硬要別人舉手或鼓掌.
這一點很難,我也持續學習中.